發布時間:2020-01-03 01:36:33 人氣:
簡介:【點贊重慶人】提升國之重器 他將齒輪轉出世界一流,齒輪,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機械表、面條機、小轎車,大到高鐵、航母、大飛機等,都離不開性能好的齒輪。 曾經,大型齒輪加工機床進口大約800萬元一臺,是他,帶隊研發國內首臺全數控高效大型滾齒機,打破了國外壟斷。也是他,將齒輪轉出世界一
【點贊重慶人】提升國之重器 他將齒輪轉出世界一流
齒輪,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機械表、面條機、小轎車,大到高鐵、航母、大飛機等,都離不開性能好的齒輪。
曾經,大型齒輪加工機床進口大約800萬元一臺,是他,帶隊研發國內首臺全數控高效大型滾齒機,打破了國外壟斷。也是他,將齒輪轉出世界一流,不斷提升我國齒輪研發制造水平,提升大型機械等“國之重器”的核心競爭力。
他就是“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重慶大學副校長王時龍。
喜歡藝術卻被“騙”來學機械
30歲成為最年輕國家課題負責人
中學時代的王時龍,堪稱“學霸”,他喜歡物理,也喜歡畫畫,直到現在還經常夢想退休后能拿起畫筆搞創作。
物理和畫畫,這兩個愛好如何結合到一起?填報高考志愿時,重慶大學機械制造工藝裝備及其設備這個專業吸引了他。
“那時我在想,工藝可能就是工藝品,和藝術相關,可以畫畫。機械制造就是物理,有機械、有藝術,我喜歡的領域都體現在這個專業中了,完美!”王時龍談起35年前高考填報志愿時笑著說,哪知道進到校園,才發現“被騙”了,工藝并不是自己所理解的藝術,工藝事實上叫方法。“也沒什么機會畫素描畫了,畫的就是機械制圖,和藝術貌似沾不到什么邊兒。”就此,王時龍誤打誤撞開始了“齒輪之旅”。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持走下去,并且走好。王時龍開始踏踏實實學習專業知識,并從此將自己的根扎在沙坪壩區,扎在了重慶大學,在平凡的學習和工作崗位上為全國、為重慶的科學技術發展作貢獻。
這些年來,他先后擔任國家863先進制造領域主題專家、“數控一代”總體專家組專家、網絡化協同制造及智能工廠總體專家組專家,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40余項,獲權發明專利40多項。
30歲那年,王時龍就成為國家863/CIMS科技計劃最年輕的課題負責人,其研究成果“基于DNC軟插件技術集成化生產管理系統”獲得1999年重慶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王時龍與齒輪已經相伴35年
研發中國首臺全數控高效大型滾齒機
打破國外壟斷
齒輪,大量應用于各行各業的裝備中,決定裝備的能力和壽命。尤其是航母、大飛機等特殊服役環境,更是對齒輪性能嚴苛的挑戰。
“大型風電的齒輪,直徑大的可以達到2米或者3米,這么大的齒輪加工必須要用大機床。”王時龍介紹,當時我國沒有這樣的大規格齒輪加工機床,一旦國外對我們“卡脖子”,我國的相關設備出現故障,就無法維修,很可能變成一堆“廢鐵”,更不可能制造新的大型裝備。
于是,重慶大學聯合重慶機床集團、重慶齒輪箱有限公司、重慶青山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浙江雙環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萬里揚股份有限公司、重慶藍黛動力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綦江齒輪有限公司等齒輪行業領軍企業,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等支持下,由王時龍帶領團隊攻堅克難。
“2006年開始,歷時三年,最終成功研發出國內首臺全數控高效大型滾齒機。該成果不僅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產品精度也更高,達到6級精度,平穩性可靠性都更有保障。”王時龍介紹,當時我國的滾齒精度一般在7到8級,級數越小,精度越高,6級在國內已屬于高精度。
“過去大型齒輪加工機床,進口大約800萬元一臺,我們研發出來了,進口價格就降到600萬元,甚至更低。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努力是為某一天當別人不供貨的時候,我們可以很自豪地說:‘沒關系,我們有’。”王時龍說。
王時龍團隊的研發成果打破了國外高端制齒機床壟斷,成果廣泛應用于我國90%以上水面艦艇齒輪加工,該成果也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時龍與科研團隊人員分享交流
國家需要就是他的科研目標
新研究讓每個零件成為智能體
汽車是重慶的支柱產業,齒輪作為汽車變速箱的核心零部件,在汽車產業中的作用舉足輕重。但長期以來,國產齒輪加工裝備僅能保證手動擋變速箱以及低端自動變速箱齒輪的加工,還不能滿足重慶市齒輪產業向高精度和高速干切方面的轉型發展。
王時龍團隊與重慶機床集團合作,自主創新研制出高速干切滾齒機床。該機床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突破了國外在該領域的長期壟斷,實現重慶市齒輪加工裝備及齒輪傳動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王時龍團隊除攻克高性能齒輪精密制造難題,還成功研制國內首臺不銹鋼組件剪切機科研試驗平臺,突破國外技術封鎖;攻克自動武器關鍵復位零件多股螺旋彈簧的設計制造核心技術,為我國重大專用設備提供了技術支撐,并獲得重慶市技術發明一等獎。
目前,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王時龍正在進行由重慶大學牽頭承擔的國家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人機物虛實融合的復雜制造協同控制與決策理論方法研究”。該項目將實現讓冰冷的零件“說話”,與機床“交流”,讓每個零件都成為智能體。
堅持在教學一線
自創“釣魚竿”理論培養學生
除了在科研領域成果卓越,王時龍也始終堅持在教學一線,在人才培養方面引領創新。2005年,時任重慶大學機械學院院長的王時龍便致力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深入推動學院教學改革。多年來,王時龍領銜團隊根據國家創新驅動戰略需求,就如何提高機械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進行深入研究,重構體現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械專業課程體系和內容,構建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跨界協同培養體系。
目前,該體系在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全面實施,應用實施與推廣效果良好,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
對于培養學生,王時龍有一套自己的“釣魚竿”理論。在他看來,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三種,一種是“把自己釣起來的魚”送給學生吃的老師,即把現有的書本知識原原本本教給學生;一種是“把魚竿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釣魚”的老師,即傳授學習方法給學生;還有一種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找釣魚竿”的老師,即不僅要傳授學習方法,還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更多的學習方法。
“我就是讓學生自己去找釣魚竿的這種老師,可能這樣會讓學生覺得我更嚴厲,還有些偷懶的嫌疑,但是學生一旦學會自己去找‘釣魚竿’后,不管是在學習還是今后的工作中,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會強很多。”王時龍說。
深耕數十年,終結碩果。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王時龍團隊研究構建的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跨界協同培養體系獲得2018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團隊培養了大量優秀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畢業學生分布在全球各地就業和深造,為國家輸送了大量優秀的機械專業人才。